我們擅長商業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
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
漫長的 618,和 “剁” 不下的手。
上周末,持續了幾乎一整月的年中電商促銷結束了。
今年各平臺們很低調地披露銷售數據。前三大電商只有京東公布了下單金額,6.1-6.18 累計下單金額超 3438 億元,同比增長 27.7%、較去年同期慢 5.9 個百分點。
天貓強調商戶參加數量,拼多多則增設品牌旗艦店入口,并繼續宣傳百億補貼。據星圖數據的統計,18 天的大促期間全網銷售額同比增長 26.5% 至 5784.8 億元、增速慢于 2020 年同期。
平臺們找了各種理由拉長促銷周期,從最早的一天變成后來的僅一個月。但這種時間通脹對銷售數字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弱。
起初的 618 購物節只有 6 月 18 日這一天,這是京東在公司成立日做的一個周年慶活動。之后不同的平臺加入,衍生出多種通脹版本,有 6.16-6.18 的 3 天版本,也有 6.1-6.20 的半個多月版。今年京東是 5.24-6.18。
一年兩次超級大促,跟 618 相對的 “雙 11”,也在經歷時間的通脹。
2020 年,天貓的雙 11 活動拉長為兩波,11 月 1 日-3 日是第一波,11 月 11 日當天是第二波,官方戲稱為 “雙節棍”。
這還只是正式促銷時間的膨脹,如果再算上預售的機制,那 618 和雙 11 都可以看做是持續一整個月的大促活動 —— 2014 年,阿里的 “天貓雙 11” 引入了預售,活動從 10 月 15 日開始,到 11 月 10 日的將近一個月時間里都是預售期。
這么做不全是為了讓銷售數字變得更好看。
無論是雙 11 還是 618,“購物狂歡節” 作為一種發明,帶來的都是脈沖式購物——消費者在有限時間的優惠刺激下,會集中購買很多商品。
早期會給商家的經營帶來很大挑戰,比如前期的貨品準備,大促期間的發貨安排,后期集中的售后服務等等。對物流的挑戰也是一樣的,2014 年之前,雙 11 期間的快遞就頻繁發生爆倉。
而預售機制,周期拉長帶來的是提前近一個月的確定性。商家可以提前備好貨,對銷售有一個更準確的預測;快遞公司可以提前準備好對應的人力、場地、車輛,避免無端資源浪費或者準備不足。
隨著各種電商基礎設施的完善,物流爆倉、支付界面卡住、電商結算平臺報錯這種非常影響購物體驗的情況鮮有發生。不過平臺沒有調整購物統計口徑。
2017 年,阿里巴巴集團市場公關委員會主席王帥就對京東雙 11 期間達到 1000 億的下單金額表示質疑,“只要京東自己愿意,可以把一年的下單金額都算成雙十一跨年大活動的下單總額”。
時任京東集團 CMO 的徐雷則回應,“搞不明白,為啥你家可以提前預售 20 多天開賣然后算一天銷售額,我家不能正常開門做買賣只算 11 天購物季的銷售額了。”
2020 年,天貓又把雙 11 銷售統計范圍從原來的當天變成了 11.1-11.11、共 11 天。這讓雙十一銷售額失去了比較的價值。
東吳證券曾在一份報告中點評電商上述行為時說,過去的大促是為了拉新,通過巨大讓利折扣吸引線下的消費者轉移至線上,然后養成銷售習慣。現在則更像是一場大型團購,只不過將消費時間集中提前或推后至雙十一期間, 以享受折扣。
統計口徑變化的背后,可能平臺意識到居民消費增長有限。突如其來的疫情又打亂了很多人的節奏,令線上大促帶來的消費刺激已經沒有起初那么明顯了。這就不奇怪為什么中國的購物節不但越做越長,還越做越多。
不光是 618 和雙 11 這一年兩次的促銷時間在拉長,整個線上的促銷名目也在發生膨脹。雙 11 之后有雙 12,再之后有元旦、年貨節;到了春天,有開春促銷,夏天有 55 折扣節,秋天有 99 劃算節……幾乎每一個月,只要想買東西都能找到對應的購物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