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長興島,振華重工的涂裝生產線上,一臺臺港機的大車部件正在等待“機器人”為其上漆。而在過去,這一具有吸入風險的操作基本全靠工人手工噴漆完成。
“機器人”能夠像熟練工一樣,識別港機外觀并規劃噴涂路徑,這少不了AI與視覺識別技術的加持。去年,振華重工新投產了港機大車部件的智能化涂裝生產線,相比原來的手工涂裝作業,生產周期縮短了90%,場地利用率提高了58%,油漆用量也節約了10%以上。
這一AI應用只是上海制造業發展新趨勢的一個縮影。在7月25日召開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人們發現,參會企業除了AI公司,最多的就是制造業企業。
在2024年上海市發布的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實施方案中,制造業被列為上海力推垂類大模型應用的6大行業之一。如今,AI應用已經在上海超半數的重點行業中“開花結果”,越來越多的垂類大模型正在投入實際生產應用。
振華重工長興基地。新華社照片
率先敲開制造業大門
上海是全國制造業的橋頭堡,也是AI產業的先行兵,上海試水“AI+制造業”的優勢毋庸置疑。
上海的實踐更是證明,AI不僅可以代替人進行重復性、危險性勞動,更可以完成人類完成不了的任務。
振華重工首席數字官趙子健舉了一個加工鋼板的案例。過去,一塊鋼板要加工成零部件,需要工作人員使用模擬軟件,將小塊板材合理地排列在大塊板材上,盡可能地用足大塊板材,減少浪費。但人的模擬能力終究是有限的,板材一般會保留一定的廢料率。
今年年初,振華重工在數控排版的應用場景中進行AI改造后,振華重工的數控排版軟件可以支持一鍵式全自動將零件套排到對應厚度對應材質的鋼板上,將排版工序版面調整過程的效率提升約50%,并進一步提升原材料的利用率。
“在計算方面,AI的能力遠比人要高。”趙子健認為,在這類模擬計算場景面前,AI應用的潛力還很大。
類似的案例還出現在鋼鐵行業里,并已進入生產的核心流程。在寶鋼股份寶山基地熱軋1880產線上,AI大模型利用神經網絡等先進算法,通過海量的訓練和學習,生成多參數的大模型,使軋制壓力的預測準確率更高。
寶鋼股份數模工程師張勇介紹,公司所用的熱軋自然寬展小模型經過多年的迭代優化,±2mm寬展預測準確率在78%左右。但生產線接入AI預測大模型后,僅用了幾個月時間進行數據學習,準確率就上升到了83%。
AI技術在上海不僅敲開了制造業的大門,更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寶鋼股份數據AI部部長肖蘇介紹,2024年,寶鋼股份總部及四基地共上線125個AI場景,每年能為企業帶來上億元的經濟效益。根據計劃,寶鋼股份將在2025年再上線300個AI場景,未來計劃建設1000個AI應用。
寶鋼的數字化工廠。新華社照片
繼續突破AI智能上限
隨著AI深入生產線,不少企業也反映,工業制造對生產的容錯率較低,AI要想成為真正的生產力工具,仍要在研發上繼續突破AI能力上限。
近年來,上海在算力、數據和算法三方面能力建設上“下苦功”,就是順應這一趨勢,三管齊下打基礎、提能力。
目前,上海正聚焦“算力+語料”兩大要素,加快大規模智算集群建設,提供普惠算力服務以及高質量的公共語料平臺,支持AI創業企業更快成長。
算力方面,根據最新產業規劃,到2027年,上海市智算云產業規模力爭突破2000億元,智算規模力爭達到200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次數)。如此規模的算力集群,不僅在國內首屈一指,也接近全球頂尖水平。
語料方面,去年3月,上海率先成立全國首家人工智能語料公司“庫帕思”,專注于精心篩選、清洗和標注的AI語料。如今,庫帕思每日生成語料已接近1TB,今年底或將形成1000TB的語料數據集。
除了“算力+數據”的乘積效應,上海還手握一張王牌——以書生·浦語、商湯、MiniMax、階躍星辰“四大基礎模型”為代表的AI龍頭企業齊聚上海,打造了“最強AI大腦”集群。
更為難得的是,在不少AI獨角獸們放棄“卷模型”時,“上海隊”依然堅持超大模型訓練。他們深知,要想實現“AI+”的產業突破,離不開自研模型的“長坡厚雪”。
事實證明,“上海隊”賭贏了。7月25日,階躍星辰發布新一代旗艦模型Step3,開源SOTA(領域內最高水準)級多模推理大模型,具備多模、開源、性能好、成本低等多重特點,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不久前,MiniMax也推出全球首個開源大規模混合架構推理模型MiniMax-M1,在長文本處理、工具調用等細分項形成細分優勢。
在“模塑申城”方案的牽引下,上海不少制造業企業正聯手AI企業開發垂類大模型。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SAIL獎,也有“AI+制造”垂類大模型的身影。比如,振華重工基于書生·浦語大模型研發的制造交付智能體,能實時處理每個項目不同生產制造環節的各類信息,將原來傳統獲取信息的時長從小時、分鐘級直接縮短至秒級。寶信軟件研發的工業大模型已在智慧高爐實時參數優化、轉爐AI爐長工藝自決策等實際生產場景中得到成功應用。
徐匯西岸的上海“模速空間”聚集了諸多大模型企業。新華社照片
探索可復制的上海模式
把“AI+制造”這塊“硬骨頭”逐漸啃下來之后,“AI+”還有哪些可能?
上海仁濟醫院與螞蟻集團共建的RJUA泌尿外科專科智能體,便是“AI+醫療”的典型案例。該智能體采用三甲醫院診療邏輯與AI技術相結合的方式,是全國首個用疾病結構化數據訓練、在真實醫療場景中運行的專科智能體。院方評估研究顯示,在AI輔助下,基層醫生診斷正確率可提升4%—8%。
全市還有一些街道正在探索“AI+”在城市治理中的應用可能。比如,聯合餓了么、高德等平臺的AI技術優勢打造數字未來社區,通過AI智慧社區或者“長者助餐”小程序,老人或家屬可便捷點餐,居民還可通過智能體“問一問”辦事指南、查詢社區服務、設施、信息等,實現“面對面交流”,大幅提升服務效率和便捷度,讓居民“小事不出門、信息不迷路”。
“社區數字化轉型是城市智慧韌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依托‘AI+數據+社區’創新模式強化信息共享,能夠破解社區服務能力分散、服務信息不對等工作瓶頸。”普陀區萬里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羅艷說。
根據去年底發布的上海“模塑申城”方案,上海正聚焦具身智能等5個關鍵領域,以及金融等6個重點行業推進大模型垂類應用。“5”指智能終端、科學智能、在線新經濟、自動駕駛、具身智能5個關鍵領域;“6”指金融、制造、教育、醫療、文旅、城市治理6個重點行業。
今年上半年,上海針對制造、醫療、文旅三個行業,已相繼發布了天工人工智能工業平臺、上海公共服務MaaS訓練及成果轉化聯盟、“AI+文旅”Maas平臺,力推大模型垂類應用功能性平臺。
這三個平臺有一個共同點,提供AI應用的“中試訓練場”,將大模型在垂類場景應用的諸多成熟方案、工具集中歸納展示,應用方可按需取用,大幅降低大模型使用門檻。
可以看到,上海正在不同行業中推動垂類模型規模化落地,憑借政府牽頭、企業聯動、社會參與,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AI產業化“上海模式”。
原標題:《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AI正悄然重塑“上海制造”金字招牌》
欄目主編:孟群舒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吳丹璐 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