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 視覺中國 資料圖
“全球化的發展對菜鳥而言,是多年以來非常明確和堅定的方向。今年菜鳥的一大戰略是加速全球化,目前菜鳥的全球化業務占比超過一半且在持續提升。”近日,菜鳥高級副總裁、跨境物流總經理熊偉在接受包括澎湃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時作出上述表述。
從單量規模看,中國快遞行業的體量已顯著大于海外市場,但這并不意味著出海之路就能更為輕松。熊偉坦言,在中國構建快遞網絡的難度遠超海外,其黃金發展期已過,當前已進入“高手間的競爭”階段。但國內成功經驗無法直接復制到海外,比如中國以加盟模式為主的業態,使得單量獲取更分散、更易實現;而海外單量依賴直接客戶獲取,客戶對新服務商的信任建立周期長、品質要求更高,導致單量導入周期顯著拉長。
近年來,菜鳥將重心轉向國際物流與科技業務,其主營業務已涵蓋全球供應鏈、跨境物流、海外本地快遞、物流科技、物流園區等板塊。今年7月底,申通擬收購菜鳥速遞的運營主體丹鳥物流,意味著菜鳥更加聚焦國際和科技兩大板塊。
從行業來看,菜鳥加碼國際板塊的布局,是基于全球電商物流市場前景日益廣闊的背景。熊偉指出,中國電商滲透率已接近40%,居全球首位,但全球多數國家電商滲透率仍停留在10%-20%區間,“滲透率進一步提升是確定性的趨勢,這種增長空間也直接催生了對跨境物流基礎設施的剛性需求。”
與此同時,外部合作需求的激增成為重要推力。近年來,盡管全球貿易環境復雜多變,但企業對于底層的全球化物流網絡的需求進一步增強。熊偉指出,中國出海平臺與海外全球化平臺的擴張勢頭未減,原本持觀望態度的商家和平臺,合作熱情也“超出預期”。
經過多年布局,菜鳥的全球化業務已形成規模效應。熊偉透露,阿里電商業務依然是菜鳥最重要的客戶,但隨著外部業務占比超過來自阿里集團的業務,全球化已從戰略選項變為生存發展的必需。菜鳥目前也明確將“全球化和市場化”作為核心戰略,以期用高度市場化的標準承接阿里電商和外部客戶的物流服務。
目前菜鳥服務覆蓋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50個國家實現“深度運營”。熊偉指出,菜鳥當前投入的第一優先級是以歐洲和東南亞為代表的“一帶一路”國家,同時拉美市場的快速增長與美國市場的龐大體量也被納入重點關注范圍,“這些市場既符合業務發展需要,也順應國家政策的指引和號召”。
哪些國際市場有顯著的增長點?熊偉介紹,從跨境的角度來看,美國市場由于關稅波動有所波動,但其他市場均同比增長。從海外倉的角度來看,伴隨著整個行業的變化,整體增速相對較快。其中,本地快遞的增速在幾個海外業務里最快,主要共同受益于跨境的增長、海外倉的增長等。
不過,跨境物流的全球化之路并非坦途,菜鳥面臨的挑戰具有行業普遍性。
長期投入與短期收益的平衡難題是首要挑戰,也是所有全球化物流企業必須面對的持續性考驗。熊偉指出,物流網絡的全球化具有重資產、長周期特性,需要長期布局和大量投入。以中國香港、比利時列日等地的基建為例,菜鳥的規劃周期長達10年以上,但落地后需精準管理單量導入、區域網絡傾斜等現實問題。
不過,熊偉也指出,從資本投入角度來講,菜鳥全球化布局已進入相對平穩階段。隨著海外網絡及技術和自動化方面不斷拓展投入,國際業務發展迎來關鍵節點。更重要的是,長期布局帶來的網絡體量和規模,使其能夠應對短期不確定性,為客戶提供時效與成本上的確定性。
全球化部署與本地化運營的協調同樣棘手。熊偉坦言,菜鳥需通過長期投入本地化團隊、嚴格遵循合規要求、與當地社區共同成長來應對。如何在統一網絡標準下適配本地需求,避免“水土不服”,是全球化過程中難以回避的管理命題。此外,行業門檻提升帶來的競爭與洗牌日益凸顯。熊偉分析稱,單一國家專線服務的門檻并不高,市場上已有不少同行能提供美國15日達、20日達等產品,但構建并運營全球網絡有不小的難度。在復雜環境中保持網絡穩定、兌現客戶承諾,并通過持續建設提升時效與產品競爭力,這一過程極具挑戰。
熊偉還觀察到,受市場環境變化影響,當前跨境賣家和平臺更傾向于將業務集中于頭部服務商,而非選擇低價小服務商,這一趨勢也印證了在波動環境中持續穩定提供全球快遞服務的門檻正不斷提高。
菜鳥的全球化探索既是企業個體的戰略選擇,也是中國物流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縮影。跨境物流的市場空間仍在擴大,但同時也要求玩家具備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本地化運營能力與長期投入定力。未來,隨著行業集中度提升與技術迭代,全球化物流企業的競爭將更多聚焦于效率、穩定與創新的綜合較量。